创新团队

About Us

王齐

当前位置:

王齐:女,1982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3年提前保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2009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进入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5-2016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布鲁克贝尔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所从事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研究,合作导师为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C. Crittenden教授。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Appl. Catal. B-Environ.、J. Hazard. Mater.、Langmuir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70,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研究工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从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Web of Science 上检索到,论文被Nature Chem.、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Chem. Soc等SCI源刊他引超过600次。获得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入选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教坛新秀、优秀科技导师(2次)。

1、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水污染的光电催化控制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可见光催化材料研发、新型可见光催化体系构筑、分子氧活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为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技术储备。通过对可见光的高效利用,有望实现直接利用廉价无限的太阳能进行污水无害化处理。

拓展光催化、电催化技术的应用,开发光催化-电极生物膜体系、电催化-改性电极生物膜体系,实现对水中无机氮污染物(NH4+-N和NO3--N)的高效同步去除,及将CO2还原为CH4,实现对CO2的回收、利用。

2、主持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01-2018.12):基于酸式固态杂多酸可见光催化协同消减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的复合体系设计与调控(21477114)

②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01-2016.12):可见光敏化降解染料协同还原铬的新体系研究(LY14B070002)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已结题):基于固态多孔杂多酸(K3PW12O40)可见光催化选择性氧化醇类化合物的研究(21103149)

④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项目(已结题):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协同消减的可见光催化技术研发”(2012C23062)

⑤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已结题):可见光催化协同降解染料和还原回收重金属离子的研究(Y201119922)

⑥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分子印迹型TiO2可见光催化选择性降解高毒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QZ13-7)

⑦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15.09-2017.09): 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环境化学》为例

3、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近5年共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4项、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16项,以学生第一作者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省级奖励4项。

4、代表性论文:

①Wang Q., Zhang M., Chen C., Ma W., Zhao J.*, Photocatalytic aerob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on TiO2: The acceleration effect of a brønsted acid.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7976-7979. 被选为VIP论文并作为内封面(Inside Cover)做了专门介绍,Nature China对此研究成果做了题目为“Synthesis: A little acid goes a long way.”的评述 (Highlight); 国家自然基金委网站在“基金要闻”专栏进行了转载。TOP期刊, (SCI, IF: 11.261)

②Zhang M., Wang Q., Chen C., Zang L., Ma W., Zhao J.*, O-atom transfer i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by TiO2: Oxygen isotope studie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6081-6084. 被选为VIP论文作为封面(Cover)做了专门介绍,国家自然基金委网站在“基金要闻”专栏进行了转载。TOP期刊, (SCI, IF: 11.261)

③Cong Y., Chen M., Xu T., Zhang Y., Wang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