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About Us

刘惠君

当前位置:

刘惠君:女,197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态学会会员,注册环评工程师,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城建环保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污染生态及环境安全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 Hazard. Mater., Chemosphere, Aquat. Toxicol., Sci. Total Environ., J. Agr. Food Chem., Environ. Toxicol.等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骨干先后参加了1项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在J. Hazard. Mater.、Aquat. Toxicol.、Environ. Pollu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EI收录1篇,参编教材3本。


研究工作经历:

2008.04~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8.12~2008.03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1995.08~1998.12 浙江大学化学系

2005.10~2006.10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系(赴北极科考)


任教课程:环境毒理学、环境学、环境生物学(研)、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


研究方向: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环境毒理、污染生态修复


近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 离子液体对水生生物毒理机制、构效关系及手性差异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2. 酰胺类除草剂与植物细胞色素P450作用机理及手性选择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

3. 典型手性除草剂对绿藻影响毒理机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4. 咪唑类离子液体对绿藻影响的毒理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2013年度浙江省本科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主持)

5. 农药污染土壤的基因强化修复技术,863计划项目(参加)

6. 基于基因水平转移的农药微生物降解新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7. 氧化钛光催化与聚集体结构环境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8. 土壤中残留除草剂的生物有效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9. 土壤产脱落酸(ABA)微生物阻控植物镉吸收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10.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遗传毒性的对映体差异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Du ST*, Zhang RR, Zhang P, Liu HJ, Yan MG, Chen N, Xie HQ, Ke SW. (2016). Elevated CO2-induced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NO) by NO synthase differentially affects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Arabidopsis plants under different nitrate suppl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6, 27(3): 893-904

2.Liu HJ*, Zhang XQ, Dong Y., Chen CD, Zhu SM, Ma XJ. Enantioselective toxicities of chiral ionic liquids 1-alkyl-3-methyl imidazolium tartrate on Scenedesmus obliquus, Aquatic Toxicology, 2015, 169: 179-187

3.Liu HJ*, Zhang XQ, Chen CD, Du ST, Dong Y, Effects of imidazolium chloride ionic liquids and their toxicity to Scenedesmus obliquu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5, 122: 83-90

4.Liu HJ*, Zhang SX, Zhang XQ, Chen CD. Growth inhibition and effect on photosystem by three imidazoliumchloride ionic liquids in rice seedling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5, 286: 440-448

5.Du ST*, Liu Y, Zhang P, Liu HJ, Zhang XQ, Zhang RR.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