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难点解析-毒作用机理解析
发布人: 日期:2019.06.09 阅读:2728
1.靶位点学说
当污染物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起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称为污染物毒作用的靶位点。许多污染物常能选择性的作用于某种细胞或某一大分子位点,也有的能作用于多种细胞或多个位点。污染物的这种特异性的损伤作用,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同时也与生物体靶位点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有关。
(1)靶位点的位置和结构
污染物作用的靶位点通常是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或者是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2)靶位点的功能
生物体的不同部位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明显差别,而且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肝脏是许多污染物代谢转化的重要部位。
(3)靶位点的生理学功能不同,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也不同。
2. 自由基作用学说
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自由基是共价键均裂产生,顺磁性,半衰期极短,作用半径短;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极高;在体内不断产生,可被清除;正常为平衡和低水平;可受诱导产生,超量或失衡可致损害,与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有关。
解析实例: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致癌机理
(1)K区理论:主要认为多环芳烃类物质可能有两个反应中心,一个相当于菲的9,10碳原子之间,苯并蒽的5,6碳原子之间,称为K区,另一个相当于蒽的9,10碳原子之间,苯并蒽的7,12碳原子之间,称为L区。化学致癌物在机体内的反应多发生在K区和L区。K区是发生致癌反应的关键区域,而L区是对致癌反应起拮抗作用的区域。凡是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一般必须具有比较活泼的K’区,。但是否具有L区,则有两种可能:有些具有L区,有些缺乏。如果一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而且具有活泼的K区和L区,则这个L区必定不太活泼。如此在接触机体后,不甚活泼的L区对K区具有保护意义,使多环芳烃不至于在尚未接触靶组织之前其K区已经发生反应,或被代谢失去活性。而是具有足够的机会与靶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并可能诱导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