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毒理学题库:试题三套

发布人: 日期:2016.05.03 阅读:3766

试题一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靶器官

3、biomarker

3、功能蓄积

4、自由基

5、协同作用

6、chronic toxicity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

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2.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3.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 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5. 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6. 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7. 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8. 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A 简单扩散

B 滤过

C 主动扩散

D 载体扩散


9. 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10. 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E.CCl3


11. 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12.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13. 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14. 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以上都是


15. 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16. 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类型不包括:()

A.基因突变

B.癌变

C.染色体畸变

D.染色体数目异常


17.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B.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

C.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

D.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


18.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胚泡形成期


19. 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20. 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毒理学主要分为()、()和()三个研究领域。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和()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和()。

4.终毒物与体内靶分子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和()两种类型。

5.列举四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和()。

6.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分为()、()和()三大类。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2. 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3. 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4. 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5.外源性化学物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

2.   biomarker:指针对于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3.   功能蓄积: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集体内虽不能检出化学毒物,然而集体可以出现慢性中毒现象。

4.   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是由化学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5.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个体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6.   chronic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的毒作用及死亡。

二、选择题

1-5              CBADC   6-10 DCDBD  7-15 DACDA  16-20 BABBC

三、填空题

1、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3、经肾脏随尿排泄、经胆汁随粪便排泄、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其他排泄途径4、共价结合型、非共价结合型

5、Ames试验、微核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6、短期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四、简答题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毒理学中常用的毒性指标包括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带等。当受试物质存在于空气或水中时,上述各指标中的剂量改称为浓度(concentration)。

(1).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 )

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受试群体中总是有少数高耐受性或高敏感性的个体,故LD10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1分)

(2).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或 LD01;)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从理论上讲,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1分)

(3).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或LD0)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与LD100的情况相似,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1分)

上述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1分)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同一种化学物质,不同种属的动物敏感性不同。

(5).阈剂量(threshold dose)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在毒理学试验中获得的类似参数是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1分)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 ED0)

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与阈剂量一样,最大无作用剂量也不能通过试验获得。毒理学试验能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NOA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1分)

另外,化学物质的LOAEL和NOAEL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更为敏感的观察指标的发现,这两个毒性参数也会得以更新。

2. 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被动扩散依赖于外源化学物溶解于膜的脂质,因此具有脂溶性(亲脂性)外源化学物以此方式通过生物膜。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亲脂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来表示。脂/水分配系数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实际工作中,常以正辛醇、氯仿或已烷来代表脂相。一般来说,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的速率较快;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分配系数极高的外源化学物易存留在膜内,不易通过膜。

3. 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影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    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0.5分);理化性质(0.5分);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0.5分);

②    机体因素:物种间遗传学差异(0.5分);个体遗传学差异(0.5分);机体其他因素(0.5分);

③    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气温、气湿、气压、光照、季节、昼夜节律(1分)

④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1分)

交互作用(1分)

分别描述以上四个内容

4. 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一) 急性毒性概念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2分)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1分)

(二) 实验目的

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1分)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1分)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1分)

5.外源性化学物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危险度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危害认定(1.5分)

危害认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一阶段,为定性评价阶段。目的是确定待评化学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机体接触后,能否产生损害效应;效应的性质、特点和强度如何;化学毒物与损害效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1. 危害认定的科学依据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获得足够的相关科学资料作为依据,这是认定的基础。

(1)待评化学毒物的资料

(2)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3)毒理学试验资料

   2. 危害性效应的分类

根据待评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部位、性质和剂量-反应关系类型,可将危害性效应分为两类:有阈值效应和无阈值效应。

(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1.5分)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dose-response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二阶段,又是定量危险度评价(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认定待评物质具有危害性的基础上,阐明不同剂量水平的待评物质与接触群体中出现的最为敏感的关键性的有害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特定接触剂量下评价人群危险度的基准值(criteria)。

根据待评物质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分为有阈值化学毒物和无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三)接触评定(1.5分)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三个阶段,目的是确定危险人群接触待评化学毒物的总量并阐明接触特征,为危险度评价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或估测值。如经此阶段认定待评化学毒物与人群无接触或虽有接触但不能引起健康危害,则危险度评价可不再继续进行。

(四)危险度特征分析(1.5分)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总结阶段。通过对前三个阶段的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估算待评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即危险度)的估计值,并以文件的形式阐明该物质可能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为政府管理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试题二

一、填空题

1.      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汞

2.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B.肾脏C.肝脏D.肠胃

3.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 天B:14 天C:30 天

4.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5.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以上都是


6.危险度是()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


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7.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


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8.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胞饮和吞噬


二、名词解释


1.剂量:


2.基因突变:


3.非损害作用:


4.最小有作用剂量:


三、简答题


1.长期毒性试验的总原则?


2.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特点


3. 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四、论述题


1. 试述一般药物和抗癌药物的致癌作用。


2.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机制是什么?


 


 


试题二


参考答案:


一、DCBDD      DCC


二、名词解释


1.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 体重,mg/kg 体重。


2.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4.最小有作用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三、简答题


1.长期毒性试验的总原则?


答:长期毒性试验总的原则是二种动物、三个剂量,即应至少在两种动物体上进行,兼顾雌雄性别。剂量至少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剂量组应能充分反映药物的毒性,而低剂量组不出现毒性反应。同时设一溶剂( 或赋型剂) 对照组或已知药物毒性对照组。实验动物应是年轻健康、来源清楚的,最为理想的是选用与人类代谢相似、对药物敏感的动物。在数量上应能满足试验终止后统计学处理的要求,并备有部分动物供停药后观察其毒性反应的可逆性。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相一致。观察指标应能反应实验动物功能及结构的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对于一般毒性症状应定期细致地进行观察,必要时进行中期血液生化检查,但中期检查不必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实验动物的正常活动规律。


2.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特点


答:内分泌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复杂,且与神经系统紧密相连, 共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其毒性主要特点如下:某些内分泌器官对药物比较敏感而易受损;毒性作用多为可逆,停药后作用消退,但功能恢复需时较长;对生长期机体的内分泌作用可能导致不可逆性损伤,如垂体、甲状腺等。


3. 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答: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论述题


1. 试述一般药物和抗癌药物的致癌作用。


答:一般药物致癌是指我们常用的一些药物除了能治疗某些疾病外,还可能导致人体致癌。如下(1)激素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雌激素或孕酮诱导大鼠和小鼠发生垂体和乳腺肿瘤;许多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也发现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黄体酮可酿成宫颈癌(2)解热镇痛药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肾脏病变患者,其肾盂癌和膀胱癌的发生率药一般人为高,几乎达到8.6%,而非滥用者仅达到1.27%。(3)免疫抑制剂肿瘤的发生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易引起肿瘤发生。(4)中草药多数人一直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如肉豆莞、大茴香、土荆芥、胡椒及樟脑油、巴豆油等,均有促发癌症作用。另一类就是抗癌药。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到肿瘤患者易患第二种肿瘤,例如急性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瘤特别是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易患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易患皮肤癌等。


2.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机制是什么?


答:药源性肾上腺功能障碍是指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肾上腺疾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急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类固醇所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等代谢紊乱。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各种应激均可使正常的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多,约较平时增高2~7 倍,严重应激状态下,血皮质醇可高于1mg/L, 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凡有原发或继发的,急性或慢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就不能产生正常量的皮质醇,应激时更不能相应地增加皮质醇的分泌,因此产生系列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的急性临床表现:高热,胃肠紊乱,循环虚脱,神志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澹妄甚至昏迷,称为肾上腺危象,诊治稍失时机将耽误病人生命。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由于自身免疫、结核、真菌等感染或肿瘤、白血病等原因破坏双侧肾上腺的绝大部分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试题三


一、选择题


1.关于胺碘酮引起的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


A、长期应用此药,约有10% 的患者可发生肺纤维化


B、胺碘酮可能通过诱发机体过敏反应,增加肺内巨噬细胞数目,并激活巨噬细胞等表达与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C、药物毒性是否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和药物使用时间的长短无关


D、严重的病例则需要停用胺碘酮,但必须考虑停用胺碘酮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危险


2.传统上,评定化学药物为无致畸性的致畸指数范围为(  )


A、小于10


B、10~ 60


C、60 ~100


D、大于100


3.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


A、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B、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


C、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D、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


4.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


B、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


C、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


D、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


5.关于神经系统毒性的防治原则,正确的表述是:()


A、临床上,凡遇到疑有药源性神经病变者,应立即详细询问病史


B、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C、应判断是原发疾病还是药源性神经损害等所致


D、如诊断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必须立即停药


6.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


A、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B、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


C、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


D、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


7.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的目的是()。


A.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观察中毒症状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8.环状染色体是()。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


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


二、名词解释


1.长期毒性实验:


2靶向治疗:


3.毒代动力学:


4.间接致癌物:


三、简答题


1.肝脏毒性药物的分类并举例


2.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损伤类型


3.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四、论述题


1.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2.请解释“凡药三分毒”说法的正确性。


 


 


试题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8CADDDDAC


二、名词解释


1. 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的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3. 毒代动力学:是运用药动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特点,进而研究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其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其他试验提供依据,并为后续临床用药以及药物过量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4. 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三、简答题


1. 肝脏毒性药物的分类并举例


答:1)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吡罗昔康


2)抗微生物药: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


3)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4)激素类药: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


5)调节血脂药:洛伐他汀、烟酸、非诺贝特


6)全身麻醉药:氟烷


7)抗肿瘤药:顺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


8)其他:维生素A,雷公藤片


2.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损伤类型


答:1)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神经元损害、轴突损害、髓鞘损害和神经递质毒性


2)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


3.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答: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论述题


1. 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①、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包括皮肤用药的急毒、长期毒性试验、皮


肤刺激性、皮肤吸收、皮肤过敏、皮肤光毒性等试验。


②、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③、肌肉注射局部用药刺激性试验


④、静脉给药局部刺激性试验⑤、滴鼻剂和吸入剂的毒性试验


⑥、直肠、阴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2.请解释“凡药三分毒”说法的正确性。


①、服药后、有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含


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②、药物的毒性作用除了上述特定用药情况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外,还包


括误用、滥用、和不正当目的使用时候,出现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③、某些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剂量过大或者续集过多时,对靶组织(器


官)呈现危害性反应。


④、药物临床前研究(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通常可以预知药物不


良反应,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和技术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


⑤、从药物结构上来看,若涉及到多个靶组织(器官),药物的特异性差,


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试题四


一、填空题


1.    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汞


2.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B.肾脏C.肝脏D.肠胃


3.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


A:7 天B:14 天C:30 天


4. 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5.关于神经系统毒性的防治原则,正确的表述是:(   )


A、临床上,凡遇到疑有药源性神经病变者,应立即详细询问病史


B、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C、应判断是原发疾病还是药源性神经损害等所致


D、如诊断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必须立即停药


6.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   )


A、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B、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


C、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


D、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


7.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的目的是()。


A.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观察中毒症状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8.环状染色体是()。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


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


二、名词解释


1.剂量:


2.基因突变:


3.毒代动力学:


4.间接致癌物:


三、简答题


1.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2.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特点


3.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损伤类型


四、论述题


1.请解释“凡药三分毒”说法的正确性。


2. 试述一般药物和抗癌药物的致癌作用。


 


 


  


试题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DCBDDDAC


二、名词解释


1.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 体重,mg/kg 体重。


2.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毒代动力学:是运用药动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特点,进而研究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其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其他试验提供依据,并为后续临床用药以及药物过量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4. 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三、简答题


1.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


答: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特点


答:内分泌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复杂,且与神经系统紧密相连, 共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其毒性主要特点如下:某些内分泌器官对药物比较敏感而易受损;毒性作用多为可逆,停药后作用消退,但功能恢复需时较长;对生长期机体的内分泌作用可能导致不可逆性损伤,如垂体、甲状腺等。


3.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损伤类型


答:1)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神经元损害、轴突损害、髓鞘损害和神经递质毒性


2)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


四、论述题


1.请解释“凡药三分毒”说法的正确性。


①、服药后、有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含


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②、药物的毒性作用除了上述特定用药情况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外,还包


括误用、滥用、和不正当目的使用时候,出现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③、某些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剂量过大或者续集过多时,对靶组织(器


官)呈现危害性反应。


④、药物临床前研究(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通常可以预知药物不


良反应,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和技术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


⑤、从药物结构上来看,若涉及到多个靶组织(器官),药物的特异性差,


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2. 试述一般药物和抗癌药物的致癌作用。


答:一般药物致癌是指我们常用的一些药物除了能治疗某些疾病外,还可能导致人体致癌。如下(1)激素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雌激素或孕酮诱导大鼠和小鼠发生垂体和乳腺肿瘤;许多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也发现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黄体酮可酿成宫颈癌(2)解热镇痛药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肾脏病变患者,其肾盂癌和膀胱癌的发生率药一般人为高,几乎达到8.6%,而非滥用者仅达到1.27%。(3)免疫抑制剂肿瘤的发生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易引起肿瘤发生。(4)中草药多数人一直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如肉豆莞、大茴香、土荆芥、胡椒及樟脑油、巴豆油等,均有促发癌症作用。另一类就是抗癌药。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到肿瘤患者易患第二种肿瘤,例如急性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瘤特别是淋巴肉瘤、网织细胞内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易患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易患皮肤癌等。




 


试题五


一、填空题


1.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和()。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4.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方式。


5.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二次分布取决于()、()。


6.生物转化过程包括4种是()、()、()、()。


 


二、名词解释


1.共氧化作用


2.LD50


3.贮存库


4.光化学烟雾


5.电磁辐射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三、简答题


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3.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4.简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


 


 


 


 


 


试题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环境化学物2.K区理论、湾区理论3.亚硝胺类化合物4.自由扩散5. 血流量、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6.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二、名词解释


1.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2.LD50:半数致死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3.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4.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烃类、NOX等污染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蓄积于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


5.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


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答:(1)致死性突变


诱发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这种突变不具有遗传性,而是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


(2)可遗传的改变


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迟滞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需有载体参加


(2)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


(3)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


(4)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5)如果两种化学物基本相似,又需要同一载体进行转运,则两种化学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3.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答:有机氯农药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是主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它们的使用不仅会对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而且能在动、植物体内蓄积和富集,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也会直接污染我们的环境。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时,可引起慢性中毒,同时,会侵犯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


4.简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


答:(1)种属和个体差异不同种属的动物和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毒物的感受性有差异。


(2)性别与激素动物对一些类型的化学物会出现性别差异,而性别差异主要与性激素有关。


(3)年龄新生和幼年动物通常对毒物较成年动物敏感。


(4)营养与健康营养不足或失调会影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5)生物节律化学物的毒性与其进入机体发挥作用的时间有关。


 



 


试题六


一、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   B皮肤涂布  C:经口摄入  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     B:铅    C:锶    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A:7天&